手机、MP3、数码相机……如今,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已经飞进寻常百姓家。然而,电子产品又非常“金贵”,稍不注意就会坏掉。因此,维修店遍地开花。记者调查发现,对这些维修店的监管几乎处于真空状态,很多消费者与维修店发生纠纷时,维权往往遭遇尴尬。
现状:消费者维权遇尴尬
市民解先生最近非常郁闷,他的一部诺基亚N95手机摔坏后,让维修店修了半年也没修好。多次去催,维修人员都让“再等两天”。前几天,维修人员给他打来电话说,他的手机是一部山寨手机,根本不是正品行货。
3000多元买的手机是山寨货?就算是山寨货,为什么到现在才告知呢?与维修店协商无果后,解先生拿着购机发票找到有关部门。然而,有关部门告诉他,由于将手机送去维修时并没有开具凭证,怎么能证明他送去的手机就是发票上显示的手机?因证据不足,双方各执一词,维权异常困难。
“我的一部三星手机,显示屏一个月修了3次还没好,一气之下我又买了一部新的。”市民阎先生告诉记者,一个月前,他将手机拿到青云街一家手机维修店,维修人员给他更换了屏幕,可是不到一个星期,屏幕又坏了,维修店又给他换了一个屏幕。一个月换了3个手机屏幕后,手机还是不能用。
据了解,到工商部门投诉此类问题的消费者很多,但维权时却往往遭遇尴尬。除正规售后服务中心外,很少有维修店开具维修凭证。
律师:监管处于真空状态
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本报法律顾问、河南保航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建称,有关部门对电子产品一般有关于“三包”的具体规定。但过了“三包”期限之后,很少有法规对之后的维修行为进行约束,这方面的监管基本处于真空状态。
正规维修店一般会在收到损坏物品后进行初步检查,告知维修产品所需的大致金额、时间等,并开具维修凭证。但这只是一种交易习惯,如果维修店不开具凭证,有关部门找不到相关依据对其进行处罚,这就造成了维权困难。
王建表示,消费者和维修店之间出现纠纷后,由于涉及的金额不多,而进行诉讼可能所花费的成本较高,多数消费者选择了忍气吞声。不过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方面的法规肯定会逐步完善。
建议:到正规维修店维修
市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主任孙普弟说,他们平时接到过不少这方面的投诉,可由于一些消费者手中证据不足,给执法人员的工作造成了难度。
孙普弟建议,消费者在维修电子产品时,最好能到正规的售后服务中心维修。另外,消费者一定要索取维修凭证,掌握相关证据,以免发生纠纷时维权困难。
“由于使用的是原厂配件,可能正规的维修店的维修价格较高,但最好还是不要到一些不正规的维修店维修,以免发生纠纷。”孙普弟说。